漫遊老街



●嚴選路線漫遊老街:

由協會解說人員為您導遊路線,漫遊解說,在歷史的建物、巷弄、街坊中品味歲月的芬芳與時間的記憶!
各路線約2小時!歡迎個人、機關、團體預約報名!

解說員申請

友善連結




齋明寺

  • 始建年代:清.道光三十年(1850年)
  • 古蹟等級:第三級
  • 古蹟類別:祠廟
  • 建造者:李阿甲籌建
  • 指定時間: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八月十九日
  • 地址:大溪鎮員林里齋明街153號

歷史沿革與特色

齋明寺又叫齋名堂,最早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,而所謂齋派,又稱在家佛教,為明中葉興趣的佛教支派,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,不需出家。白蓮教亂後,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,以慎德齋為最早。

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,舊稱「份仔城」,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。清.道光三十年(1985年),本地農民李阿甲,法號性悅,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,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,乃結草庵而修,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,名曰福份宮。清.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,易名為齋明堂。日治.大正元年(民國元年;1912年)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,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,日治.昭和四年(民國十八年;1929年)於廟之後方興建萃靈塔,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。日治.昭和十二年(民國二十年;1937年),日本殖民政府進行「宗教整理」,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(法號普乾)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,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。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外,另配祀金童玉女、哪吒太子、韋馱菩薩、五顯靈官大帝。目前所見的庭園設施,乃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才改建的,與舊貌大異其趣。

齋明寺是一座三合院形態佈局的寺廟,中庭原佈植草皮,屋頂、牆身酷似一般民居,裝飾平素,皆無一般廟宇繁華富麗,正殿無檐廊亦為其特色,整體而言,令人有古樸與家風之感,正與齋教在家持齋修道之精神相映合。齋明寺佔地約3甲,全區草木扶疏,清新靜逸。寺後滿植茶花,秋冬二季一片白色花海,秀麗可觀。大溪八景之一的「靈塔斜陽」即在寺後,萃靈塔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,與齋明寺建築的古樸形成對比。萃靈塔前方的斜坡下有一敬字亭,約建造於清.同治五年(1866年),亭身分為三層,由石條砌成,高約一丈三尺餘,亭頂塑為葫蘆狀,頂層與中層皆有對聯,其意涵為對文字奧妙之讚嘆與對敬字惜紙行為的重視。

齋明寺正殿 敬字亭 萃靈塔

漫遊老街



●嚴選路線漫遊老街:

由協會解說人員為您導遊路線,漫遊解說,在歷史的建物、巷弄、街坊中品味歲月的芬芳與時間的記憶!
各路線約2小時!歡迎個人、機關、團體預約報名!

解說員申請

友善連結




●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●桃園市和平路27號 ●電話:03-38734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