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寺
- 始建年代:清.嘉慶六年(1801年)
- 古蹟等級:第三級
- 古蹟類別:祠廟
- 指定時間: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八月十九日
- 地址:大溪鎮康安里下崁49號
歷史沿革與特色
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極重要的神明,又名觀音媽、觀世音菩薩。據法華經普門品所載,觀音三十三現身,又化身不一,因此其造型樣貌各有差異,據傳觀世音之父為妙莊王,母為寶德后,其姐為妙音、妙之,觀世音排老三,名為妙善,為拯救天下蒼生而降世於東海菩陀落迦山,轉往中原普渡眾生。
蓮座山獨峙於大漢溪中,其形勢猶如蓮花出水,因而得名。清.嘉慶六年(1801年),粵人鍾房緒考察山水地形後,在此地集資興建廟宇,祀奉觀音佛祖,配祀三官大帝,名為觀音寺,又名「觀音亭」;亦有一說法指出,本寺乃為清.嘉慶二年(1797年)鍾尚儀等人鳩資創建。清.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鍾氏信徒曾募金修繕,至日治.明治37年(清.光緒三十年;1904年),大溪仕紳鑑於廟宇有傾圮之虞,乃募金大事重修,並增建拜亭,日治.大正十四年(民國十四年;192年)再行鳩資徹底修繕,日治.昭和九年(民國二十三年;1934年)將原拜亭改為歇山重簷拜亭,直至目前重修之前,未曾再修。
蓮座山觀音寺的建築受限於地形因素,不能作縱向發展,故為一座五門單殿式的廟宇,屋頂的形式為三川脊,正殿的前方有拜亭,此乃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,其屋頂採重簷歇山,內有八卦藻井。寺內的剪黏、泥塑維妙維肖,木雕、石刻、彩繪等皆古樸雅緻。
本寺的右側10餘公尺林蔭處設有敬聖亭(惜字亭),該亭亦為重要的古建造物,名為「奎星樓」,建於日治.昭和十一年(民國二十五年,1936年)。內奉文曲星君,是由紅磚砌成的三段式亭子,上、中二層題有對聯,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,剪黏、雕塑精美細緻。
觀音寺因其地理風水優越,自以往即有許多騷人墨客留詩作聯於此,並以「蓮寺曉鐘」名列於大溪八景之中。本寺為桃竹苗三縣客籍人士的信仰中心,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,香客絡繹不絕。蓮座山觀音寺為桃竹苗地區客家重要信仰中心,進香信徒眾多,為本縣重要的觀光景點。